说起我们那会儿,八十年代生孩子这事儿,跟现在可真是不一样。我这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的经历。
发现怀孕
那会儿,也没啥验孕棒,就是感觉身上不对劲儿,老朋友(月经)迟迟不来,心里就犯嘀咕了。加上有时候闻着油烟味就恶心,吃东西也没胃口。我跟我家那位一合计,估摸着是八九不离十了。心里头又惊又喜,那感觉,复杂得很。
去医院检查
实在不踏实,我就去了趟我们那片的街道卫生院。那时候条件也就那样,不像现在设备这么全。医生大姐挺和气的,问了问情况,给我做了个简单的检查,听了听肚子,摸了摸,就跟我说:“恭喜,是怀上了。” 没啥复杂的化验单,就这么简单直接。当时心里那个石头总算落了地,同时也开始有点紧张了。
怀孕期间的日常
怀上了就得注意点了。不像现在这么多讲究,什么营养课、瑜伽班,那时候都没。主要就是听老人的话。
- 吃喝方面:家里老人说,得多吃有营养的,鸡蛋、小米粥是少不了的。但也没特别补就是家常便饭,有啥吃尽量吃饱点。水果什么的也少,不像现在一年四季啥都有。
- 老规矩多:老人总念叨,不能拿剪刀,不能在床上剪东西,说是对孩子不还有就是,尽量离猫狗远点,这个倒是跟现在说法差不多,怕有啥不干净的。
- 产检:产检也没现在这么频繁,隔上一两个月去卫生院让医生听听胎心,量量宫高腹围啥的。每次去都挺紧张,就怕医生说有啥不
- 生活工作:那时候没那么娇气,怀孕了也照样上班,干家务活,只是自己会稍微注意点,重活累活就不逞强了。感觉那时候的人皮实。
- 准备东西:快到预产期了,才开始准备小孩儿的东西。小衣服、小被子,好多都是亲戚朋友家孩子穿过剩下的,洗干净了就能用。自己再扯点布,做几块尿布,那时候都用布尿布。
去医院生孩子
到了日子,肚子开始疼了,一阵一阵的。家里人赶紧把我往医院送。那时候一般就是去区医院或者条件好点的卫生院。病房里人挺多,条件也简单,床挨着床。医生护士都挺忙的,但态度还行,挺负责任的。主要是靠自己使劲儿,那时候哪有啥无痛分娩,疼得嗷嗷叫也得自己忍着,医生就在旁边指导,告诉你啥时候用力。真是鬼门关走一遭的感觉。
我家那位在外面急得团团转,家里老人也在旁边陪着。等了好几个钟头,终于听到孩子“哇”一声哭出来,我这心,才算彻底放回肚子里。医生把孩子简单擦擦,包抱给我看一眼,告诉我:“是个大胖小子/闺女,挺健康的。”那一刻,啥疼都忘了。
生完孩子之后
生完孩子在医院也待不了几天,没什么大问题就让回家了。回家之后才是真正忙乱的开始。
- 挂红布:我们那儿有讲究,孩子回家了,要在门上挂一块红布,叫“挑红”,图个吉利。
- 过三日:孩子出生第三天,有的地方叫“洗三”,有的叫“过三日”,就是请家里亲近的亲戚来吃顿饭,看看孩子,也是庆祝一下。
- 坐月子:这可是大事儿。基本上就是躺在床上,不能下地,不能吹风,不能洗头。每天就是小米粥、鸡蛋、挂面汤轮着吃。家里老人照顾着,虽然现在看有些规矩不太科学,但那会儿都是这么过来的。
- 带孩子:白天黑夜地喂奶、换尿布(那时候都是布的,得不停地洗),孩子一哭就赶紧抱起来哄。晚上基本睡不了整觉,累是真累,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,心里也甜。
整个过程回想起来,虽然条件艰苦,规矩也多,但感觉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近,街坊邻居、亲戚朋友都会来帮忙,挺有人情味的。就这么一步步,把孩子拉扯大了。现在条件好了,生孩子科学多了,但也少了点我们那个年代的特别味道。